所在位置:《软件方法》 - 花絮
《软件方法(上)》出版故事

终于拿到已出版的《软件方法(上)》。从2011年4月开始写书,到2013年11月8日拿到书,历时两年多。现整理关于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的一些思考,分享出来供参考。

写作时,每写一部分就以电子版的方式在网上发布,所以早期就有几位出版社的编辑老师找过来,表示对出版此书的兴趣。2012年下半年,我开始考虑出版社的问题,主动联系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五事业部的李万红老师。之所以最终决定和一家好像不那么"厉害"的出版社合作,考虑的出发点是:在出版过程中,出版社有多大程度尊重作者的意见。

从2001年的《人月神话》开始,UMLChina不断为出版社翻译书籍,至今为止已经有三十本以上的引进软件工程书籍上有"UMLChina"几个字。我和各个出版社打的交道应该算是比较丰富了。"厉害"的出版社擅长营销,善于合纵连横,利用杂志、展会等各种媒介对读者作立体攻势的宣传。微博时代,有的编辑甚至是粉丝几万的大V,比作者还出名。如果有这样的"厉害"出版社和大V编辑帮助,把对以往畅销书籍行之有效的那一套再做一遍,我想会对本书的销量有很大帮助。

不过,善于营销的"厉害"出版社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营销过度,失去方向。例如,编辑过度吹捧一本书,使得本来对该书有好感的读者也感到不适;再例如,编辑请一些著名非软件开发人士来吹捧,看起来是出名了,其实大大损害书和作者在目标人群心目中的形象。如果有编辑组织水军,说我是中国的Martin Fowler或Ivar Jacobson之类,或者请一些可能都没有翻过书的专家教授来推荐我的书,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上的文字仅仅是说这样的宣传【我自己】不喜欢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幸运的是,清华大学出版社"无力"做这样的宣传。所以,《软件方法(上)》不会有签名售书活动,不会有大V编辑在微博、微信上促销,不会有网络水军在各大网站托出好评。

当然,如果条件允许,这样面向软件开发人员的营销手段我倒是可以接受:把本书植入东京的动作片:在教室场景中,女教师拿着一本《软件方法(上)》,下面有几个学生。此片出品不久,必会出现在广大软件开发人员的硬盘中,大家得了福利,本书也在软件开发人员中大大出名。

"厉害"出版社编辑可能会比较强势地修改书中的内容,这是我的另一个担心。包括给杂志写稿也有类似感受。有的编辑老师会有不改些东西不算完成任务的感觉,许多时候我得费精力一条一条解释为什么不能这样改。

同样幸运的是,在本书出版过程中,编辑除了从出版专业的角度给出专业建议之外,很少改动书中内容。我拿着某本著名书籍的封面,和编辑说就照这本书封面的风格做吧,编辑也完全尊重我的意见。

对内容的审核也比我想象的宽松,"做爱"、"屌丝"、"泡妞"、"城管"、"苍井"、"干*露"等词语都保留了下来。不要因为这些带颜色的词语误解本书的内容,它们和本书其他内容一样,也是严肃的。某些时代出现的一些带颜色的段子,幽默的背后隐藏着人们的无奈和悲哀。

您可能已经注意到,为本书写推荐序的不是什么大师专家名人,而是一名经历了入职、升职和创业,不断成长的软件开发人员。我和各位读者一样,也看过自己写的《软件方法(上)》。我就用书里面的方法思考:谁是本书真正的老大?最后定位出了一位接受过我的训练的开发人员,邀请他为本书写推荐序。同样,任何一位开发人员读者都有可能成为《软件方法(下)》的推荐序作者。(写到此处刚好看到"Twitter上市,请用户来敲钟"的新闻)

书中每一章的开头放上和该章内容相关的一句歌词,这个只和我自己的爱好相关。1989年我上大一时,《音像世界》歌迷会刚成立不久,我就写信加入成为一名联系会员,编号L-139(也可能是159),每个月收到他们寄来的繁体字小册子。有一次,我按照小册子中的地址用繁体字写了一封信给齐秦歌迷会,居然还收到了署名"齐秦"的手写回信。我在写本书时挑歌词,回想起过去的歌迷会岁月,醒悟过来我居然有过一封"齐秦回信",那封信已经不知所踪,真是遗憾到捶胸顿足啊!

[潘加宇]